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市在产业转型之路上不懈探索与追求。但从当前形势看,传统制造业和高耗能产业依然是支柱产业,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仍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展望未来,我市应继续强化支撑、化解困难、把握优势,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力促我市产业转型。
一、产业转型——发展有空间
近年来,我市始终在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在投资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在资源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型之路上策马扬鞭,目前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1.三产结构改善有空间。一是第三产业扩大有空间。2016年,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6%,全省为40.4%,我市为37.1%。与全国相比,我市有14.5个百分点的空间,与全省相比有3.3个百分点。二是第二产业压缩有空间。2016年,我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5.5%,与全国的39.8%相比,有15.7个百分点的压缩空间,与全省的49.2%相比有6.3个百分点的压缩空间。
2.工业结构改善有空间。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有空间。2016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32.12亿元,比上年增长6.1%,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3.8%,较全省6.3%的占比有2.7个百分点的空间;增速不仅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更比全国10.5%的增速低4.4个百分点,比全省14.9%的增速低8.8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有空间。2016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9.6%,与全省12.8%的比重相比,有3.2个百分点提升空间。三是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压缩有空间。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154.2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达55.8%,较全国28.1%的比重有31.9个百分点压缩空间,较全省36.0%的比重有19.8个百分点压缩空间。
3.服务业结构改善有空间。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服务业占比仍高。2016年,作为传统服务业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行业实现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约为40%,较全省有7个百分点左右的下降空间。二是新业态发展缓慢。2016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作为新业态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和专业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0.4%和0.6%。
4.区域结构改善有空间。区域结构的不断改善与提升将为产业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我市当前情况看,无论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是各县(市、区)的发展情况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首先看城乡二元结构。2016年,我市农村人口有58.27万人,如果我市城镇化率能达到70%,则可以转移出8.6万农村人口;2016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78元,如果城乡收入差距能缩小至2:1,则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增加1831元,当年可形成社会购买力约12亿元。其次看区域结构。在我市四个县(市、区)中,经济实力存有明显差距,以人均GDP衡量,昌江区不仅以人均137295元列全市第一,还名列全省第一,分别是珠山区、浮梁县、乐平市的2.09倍、3.92倍、3.98倍。其中浮梁、乐平两县(市)人均GDP低于全市,若这两县(市)追上全市,则全市GDP总量将增加190亿元。
二、产业转型——困难需重视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我市不仅面临着土地便宜、劳动力低廉等成本优势的丧失,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互联网的猛烈冲击,还面临着以下不容忽视的困难。
1.人才难留。数据显示,2007年开始,我市出现人口净输出的局面,这一年末常住人口数首次比公安户籍人口数少0.74万人,到2012年末少5.69万人,达到顶峰,之后波动性减少,到2016年末为少3.78万人,人口输出地的属性依然未改。在现实中,留不住、招不来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叹息声处处可闻。这不仅说明我市面临着人才难留的困难,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市是一个产业和资源集聚度均偏低的城市。
2.资本难入。近十年来,我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始终位列全省倒一,且增速位列全省后位。2016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1.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7%,总量仅占全省104.4亿美元的1.8%,增速列全省第八位。不仅如此,资本难入还表现为外商投资少。2016年,外商在我市完成投资7.96亿元,仅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
3.实体不强。一是企业户数少。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763家,全省倒一,仅占全省2.9%,比全省排名第一的南昌少3608家,比四小市中企业数最多的萍乡少636家。特别是作为我市发展主力军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326家,仅占全省的2.9%。二是大型企业少。2016年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的企业只有24家,占全省594家的4.0%,列全省第九位;没有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而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共有13家。三是盈利能力弱。201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只有的4.71%,比全省的6.76%低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家企业实现利润0.17亿元,仅相当于全省2.19亿元的7.6%。今年1-9月,全国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17%,全省1-8月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20%,我市只有3.85%。
4.创新不强。当前有两大指标体现出我市创新力度不够,创新步伐不快。一是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费用。2016年,我市科学技术支出为1.8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1%,比全省1.8%的占比低0.7个百分点。二是科研投入强度。在2014年全国科研投入强度就已超2%,进入了创新活跃期;2016年,达2.11%。而我市2016年科研投入强度仅为1.71%,虽明显高于全省的1.13%,但与全国相比存有0.40个百分点的差距。
5.交通不畅。截至目前,我市是全省四个没有开通高铁的地市之一,且是唯一一个尚未开通动车的地市。景德镇罗家机场虽然自1996年正式建立为民用机场,但截至目前,仅有七条航班直达线路,交通网络的稀疏大大制约了我市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转型——支撑需加强
展望未来,产业转型在投入方面和需求方面的支撑力度明显偏弱。因此,我市一定要加强支撑来推动产业转型。
1.投入支撑需加大
在未来,我市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项目投入力度上均需进一步加大。
①资金扶持力度需加大。2016年末,我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40.47亿元,贷款余额574.32亿元,存贷比率仅为61.1%,比全省75.2%的存贷比低14.1个百分点,较全国70.8%的存贷比相差9.7个百分点。充分显示出银行供给较少、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并没有明显改观,企业发展潜力难以充分释放,将制约产业转型顺利进行。
②项目投资力度需加大。投资具有补短板、调结构、增供给的作用,而我市今年投资力度,尤其是工业投资力度明显偏弱,极不利于产业转型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我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3.64亿元,其中工业投资527.44亿元,比上年增长8.6%,虽占比达67.3%,但增速却远低于全部固定投资资产13.4%的增速4.8个百分点,这一情形与全省形成鲜明反差,2016年全省工业投资实现了15.3%的增长速度,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3个百分点。我市工业投资增势疲软的态势不仅未有好转,反而加剧。2017年前三季度,我市工业投资占比下降至54.7%,增速低于全部投资增速20.5个百分点,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负增长的地市。
2.需求支撑需加强
需求旺盛是推动产业转型加速的重要力量,因此应着力激活以下两大方面的需求。
①生产需求需激活。生产需求的寡淡将严重影响企业发展的信心,从而制约我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企业产能利用率有待激活。数据显示,三季度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为73%,较二季度下降3.0个百分点;且低于全省80%的利用率7.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76.6%的利用率3.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需求疲软。2016年,在全市八大类共69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实现增长的产品只有13种,占18.8%,呈现不同程度下降的产品有56种,占81.2%;其中降幅达两位数的产品有11种,占15.9%。
②消费需求需激活。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不旺将影响产业结构转型步伐。居民消费需求有待激活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收入增速呈下降态势。近年来,我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明显。2014年以来,我市经济正式迈入“新常态”,GDP增速始终维持在8.6%左右,而相比之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却持续明显回落。201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7%和11.4%,2016年分别下降1.7和2.4个百分点,为8.0%和9.0%。不仅尚未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而且居民收入增速的下滑还制约了我市居民的消费潜能。另一方面是居民消费倾向不高。2016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为60.7%,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0和8.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为73.3%,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9和8.6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在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类、衣着类等传统类支出占比仍高,达50%以上,享受类支出占比仍低。
四、转型升级——退二进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景德镇要实现跨越赶超,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充分发挥四大优势,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退二进三”为产业转型目标,即降低传统制造业、高耗能行业份额,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才能推动经济高质发展。
1.充分发挥藏富于民优势。从多项指标来看,我市居民财富比较雄厚。2016年,我市人均GDP达50989元,比全省多10883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418元和13878元,分别比全省多2625元和1748元;人均住户存款34565元,比全省多4120元。而且,我市将于2018年先于全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因此,充分发挥藏富于民的优势,把优势转化为动力,将强有力地支撑产业转型加快步伐。
2.充分发挥陶瓷文化优势。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陆上丝绸之路,还是一千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其繁荣的背景中都有景德镇不俗的表现。如今陶瓷不仅是我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其产生的产业集聚、资源集聚、人才集聚的作用在不断放大、增强。“景漂”、“景归”的增多,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陶瓷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创新,均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丰富的路径。
3.充分发挥创新活跃优势。创新能够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宽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当前,我市在全省范围内创新条件相对优越,2016年,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14件,位列全省第三。同时,我市在创新优惠政策,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创建等方面均具备明显优势,因此我市应尽快激活这些潜能和优势,向创新要动力,向创新要发展,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转型。
4.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十八大以来,我市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了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6.7%,年均下降3.59%的佳绩,并以65.73%的森林覆盖率列全省第四位,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在未来,我市将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立足我市“国家森林城市”的优势,积极实施节能降耗措施,着力构建绿色消费观、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让景德镇这座城市的绿不仅是头顶上的蓝天白云,更是老百姓口袋中的真金白银。
5.充分发挥未来优势。从全省第三产业占比优于我市的南昌、九江、赣州来看,这些地市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随着今年年底前九景衢开通、近期昌景黄高铁的动工,将大大提升我市交通出行的便利和我市与外界交融的频次。要抢抓机遇,打造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高铁建设带来优势,转化为促进综合实力提升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