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是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之年。自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迄今已是乡村振兴第一个五年规划的第五年,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是全域、全员、全面的振兴。现我们利用“村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年报表等相关报表指标数据对景德镇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景德镇市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持续强化,乡村产业发展稳步提升,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切实增强。但在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差距,亟需加快补齐,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
坚持稳中求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一、聚焦产业兴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1、农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22年景德镇市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农业发展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全力抓好“米袋子”、“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0.31亿元,可比增长3.8%。
2、全力稳定粮食生产。全市始终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稳定农业农村基本盘的重点工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95634公顷,粮食单产水平达380.7公斤/亩,粮食总产量54.61万吨。同时,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0万亩。
3、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全市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抓好“菜篮子”工程,加大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乐平市万亩设施蔬菜产业振兴示范园项目稳步推进,保障了“菜篮子”产品有力供给。2022年,全市蔬菜总产量116.22万吨,比2018年增加11.41万吨,年均增长2.6%;瓜果类产量8.82万吨,比2018年增加1.01万吨,年均增长3.1%。畜牧业生产发展势头强劲,2022年全市生猪出栏54.72万头,同比增长1.9%;牛出栏2.0万头,同比增长1.0%;羊出栏4.99万头,同比增长19.9%;家禽出栏554.72万羽,同比增长1.1%,肉类总产量5.59万吨,同比增长2.7%。水产品产量3.09万吨,同比增长2.7%。
4、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全市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户数有534户,比2018年增加376户,年均增长35.6%;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户数有326户,比2018年增加164户,年均增长19.1%。农业与休闲、旅游以及电商等行业的融合不断深化,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5、乡村产业迈上新台阶。一是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2022年浮梁县入选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同时被评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乐平市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园,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1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5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二是品牌建设扎实开展。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乐平市高家镇(白茶)、乐平市名口镇流二村(红糖)入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浮梁茶”入选中国第二批中欧地理标志产品,江西仅此一个。与此同时,2022年9月景德镇市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全面展现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新成果,有力推动了全市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激发农村市场活力。
二、聚焦生态宜居,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1、加快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把握“清净整洁、精细秀美”标准,打造新时代瓷都“五美”乡村。全市布置新农村建设点390个,创建4个美丽宜居乡镇、43个美丽宜居村庄、7032个美丽宜居庭院。持续推进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景德镇市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均被认定为全省美丽宜居先行县。
2、全域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坚持“规划引领、试点先行、梯次推进”原则,加强改厕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衔接,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累计完成230个建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整治,全市农村“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生活污水乱排现象得到有效管控。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有343个村实现了全部或部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其中,31.9%的村实现了生活污水全部集中处理,比2018年提高了18.5个百分点;33.6%的村实现了生活污水部分集中处理,比2018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
3、农村厕所革命有序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将农村“厕所革命”与易地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目前,全市农村厕所改造行政区域覆盖率达100%,建公厕的村、使用卫生厕所户数明显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88.2%的村有公共厕所,比2018年提高了38.6个百分点;使用卫生厕所的户数达25.07万户,比2018年增加4.68万户,增长22.9%。
4、农村垃圾治理成效显著。按照“五有”要求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全覆盖,全市农村保洁员配备率达3.5‰,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9.6%。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持续深入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发动群众收拾杂物、整理庭院、修饰房屋,营造干净清爽的室内外家居环境。
三、聚焦乡风文明,培育新时代农村新风新貌
1、村规民约逐步健全。乡风文明需要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建设,村规民约有助于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农村形成良好的乡风文明。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村规民约的制定率已达100%,比2018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乡村治理水平和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
2、公共文化建设有所提升。建设乡风文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亲近乡村百姓、走进乡村生活,加强基层文化资源整合,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现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资源共享,目前,全市有90.3%的村建有综合文化中心,比2018年提高了25.4个百分点;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体育健身场所和农家书屋,农村居民文体生活日渐丰富。
3、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支持农村优秀民间文化、戏曲曲艺传承,如:作为赣剧发源地之一的乐平市,古戏台历史悠久,现存412座,分布于各乡村,建造精美、风格独特,文化元素丰富,近年来,乐平市在修建恢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着力整合文物资源,开展“古戏台讲堂”,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保护利用中实现永续传承,留住乡愁记忆。
4、乡风文明蔚然成风。近年来,全市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人居环境整治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文明示范户评选、传承家风家训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建立文明、节俭、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各村均建立村规民约、红白喜事理事会、禁赌协会等自治组织。全市农村红白喜事讲排场比阔气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得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多了,乡风文明在广阔农村蔚然成风。
四、聚焦治理有效,加强乡村治理能力体系建设
1、开展涉农法治宣传。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依托“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三八”妇女节、“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5.12”防灾减灾日、“6.26”禁毒日、“12.4”全国宪法宣传周、精准法律服务质量年、宪法进万家等活动为载体,采取干部联点、扶贫济困、送法下乡等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知晓率。目前,全市共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9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5个,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法治创建意识,为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村庄规划覆盖率提高。乡村规划是乡村建设管理的施工图,要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立足乡村特点,精准施策。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96.0%的村有合法村庄规划,比2018年提高了26.6个百分点,为乡村治理改善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保障。
3、村“两委”班子建设不断加强。选优配强一支“安下心、留得住、发展好”的基层干部队伍和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是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全市村干部文化程度不断提高,福利待遇水平提高,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次数增加。数据显示,2022年受教育程度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村干部比2018年增长54.9%,小学文化水平及以下的村干部比2018年下降61.0%;2022年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次数比2018年增长31.0%。
4、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全市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联动联调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级人民调解组织779个,按照“一乡镇(街道)一品牌”原则,每年着重打造 2-3 个在全市叫得响、有特色、效果好、立得住的品牌人民调解委员会,先后打造了丽阳司法所“名辉调解室”、勒功司法所“沧溪民间调解室”、瑶里司法所“陈毅旧居”普法微课堂、兴田司法所“程家山红色教育基地”普法宣传等特色品牌,形成了一批富有本地特色的品牌人民调解委员会。
五、聚焦生活富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年来,全市深挖农业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331元,比2018年增加5821元,2018年至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8年的2.25:1下降到2022年的2.14:1,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2、农村社会保障逐步健全。不断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通过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首诊能力,全市 40 家乡镇卫生院有 27家卫生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以上,占比达67.5%。同时,做好定向医学生的管理,充实到乡医队伍中,切实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数据显示,全市农村低保、被救助人数增加,2022年村集体创办的养老机构收养和救助人数比2018年增长6.9倍,年均增长67.6%。
3、农村公共服务有所提升。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已建成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425个,实现全市473个建制村寄递服务网络100%全覆盖。全市实现了“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建设县域全覆盖,升级改造1个县级“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中心;乡镇供销集配站点覆盖率达70%、村级供销集配网点覆盖率达40%。
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谋划未来五年乡村振兴
迈上新征程,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亿万中国人民正在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规划第一个五年中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乡村振兴投入仍需加大,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明显。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办法不多,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狭窄,集体资源开发力度不大,增收后劲严重不足。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仍然明显,特别是教育、医疗等差距较大。四是农村公共服务薄弱,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足,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问题加剧。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下一个五年迈出新步伐。
一、稳固保障粮食重要农产品供给。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牢记“国之大者”,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盯紧“米袋子”、守牢“油罐子”、稳定“菜篮子”,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二、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完善城乡一体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一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着力补上农村小学及学前教育突出短板;二是改造提升村卫生室,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建立引导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基层服务的政策措施;三是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护和传承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四是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提升农村养老设施保障能力和医疗护理能力,实现乡村养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三、持续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浮梁茶”、“乐平菜”两大农业品牌。建好乐平万亩设施蔬菜产业振兴示范园项目,打造乐平蔬菜产业集群,提高“江南菜乡”优质蔬菜品牌市场知名度;推进生态高效优质标准化现代茶园生产基地建设,发挥“浮梁茶”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效应,加快浮梁茶叶复兴;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发展乡村民宿、文创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