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摆脱疫情带来的各项影响,生产需求持续恢复,创新动能显著增强,消费市场活力不断提升,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一、全市消费市场发展概况
1、消费市场运行平稳。上半年,景德镇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74亿元,同比增长30.8%,其中昌江区完成零售额42.96亿元,同比增长29.5%,珠山区完成零售额100.27亿元,同比增长31.5%,浮梁县完成零售额12.12亿元,同比增长30.8%,乐平市完成零售额83.51亿元,同比增长31.1%,昌南新区完成零售额7.08亿元,同比增长28.0%,高新区完成零售额2.79亿元,同比增长24.6%。
2、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优化农村消费环境,稳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农村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城、乡两级消费市场实现共同繁荣。上半年,我市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8.64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87.9%,同比增长31.1%,全市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12.1%,同比增长30.6%。
3、住餐业发展快于批零业。随着我市城市商业综合体的迅速崛起,以其为载体的大众餐饮、特色餐饮实现创新发展,在互联网的有力推动下,无接触式餐饮蓬勃兴起,引领消费市场发展升级。上半年,我市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2.56亿元,同比增长48.1%。住宿业实现营业额3.66亿元,同比增长48.9%,批发业实现销售额76.21亿元,同比增长29.8%,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86.57亿元,同比增长25.7%。
4、限上法人企业实力提升。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商贸企业实力快速提升,企业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做强,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市场迅速发展。至2021年6月末,全市共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327家,比去年同期增加73家,其中批零企业23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7家,住餐企业88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6家。
5、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限上单位商品零售情况来看,我市消费市场亮点明显。一是吃、穿、用类基本消费品保持稳定增长。上半年肉禽蛋类食品、水产品的销售增长速度高于其它食品,分别同比增长78.7%和188.0%。二是汽车类大宗商品平稳增长。上半年汽车实现14.71亿元,同比增长33.3%,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上半年同比增长89.8%。三是人们在住房及家用方面的消费投入增加。其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电类商品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五金、电科类同比增长96.5%。四是文化娱乐体育类商品销售增长。由于市民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半年体育、娱乐用品类同比增长100.5%。五是通讯器材类商品爆发式增长。上半年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61.4%,其中智能手机占比77.5%,同比增长80.6%。
二、存在的问题
1、消费市场结构不均衡。从限额以上单位看,大宗商品主导着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其中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占全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33.0%,烟草类占25.6%,大宗商品市场的轻微波动都会影响限额以上消费品市场走势。
2、消费市场高开低走态势需缓解。虽然上半年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平稳,但随着消费市场运行逐步恢复正常,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也会逐月放缓,增幅收窄,在全省排位依然靠后。
三、几点建议
1、扩大限上企业规模和数量,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支撑作用。针对我市限上批发业企业数量少,零售业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必须做好:一是加大限上商贸企业的排查力度,做到应统尽统;二是要继续加大对限上商贸企业的培育力度,将已达到限额以上标准且符合要求的企业纳入统计范围;三是要重点抓好“个转企”工作,力争将达标的个体户转为企业,将已转为企业的尽快纳入限上商贸企业范围内。
2、促进消费提档扩容,深度挖掘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意愿,继续做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各项民生工作,促进城乡居民稳定增收,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意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营造人民群众安心消费的政策环境。
3、推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首先要优化城市流通网络,畅通农村商贸渠道,加强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类批发市场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发挥实体店的服务、体验优势,与线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鼓励发展绿色商场,提高绿色商品供给水平。其次要强化服务民生的基本功能,形成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住宿餐饮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发展绿色饭店、主题饭店、客栈民宿、农家乐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大力推进住宿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提高住宿餐饮服务的文化品位和绿色安全保障水平。推动住宿餐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促进营销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
4、制定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刺激政策,提升消费需求。把握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趋向,努力提高居民的消费意愿。对于城镇消费群体,要努力增加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消费,对于农村消费群体要把增长点集中到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消费。对于低收入家庭主要集中在传统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和娱乐文教服务上;中、高等收入家庭主要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乃至奢侈品消费。对于中老年偏重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消费,年轻人偏重于服装、娱乐、教育、时尚消费。